運動、冥想、靜坐 持之以恆 能帶來內在深層的快樂






有越來越多實驗證明,快樂也是可以「學習」的,讓自己處在快樂的情緒中,才能「習慣成自然」。(資料照,記者李容萍攝)

文/賴仕涵


門診中,常有病患在治療一段時間、情緒穩定後,問我:「為什麼還是不快樂?」更有許多人在事業有成、名利雙收、家庭和樂之餘,卻求診詢問:「為何我不快樂?」在回答的同時,我發現這問題並非只發生在他們身上,而是廣泛存在於大部分人心中。


◎以下提出幾個方向供大家參考:


●「去除不快樂」不等於快樂:這是最常被誤解的觀念!一般人總以為只要避免不快樂,就應該能帶來快樂,因此所作所為都是出自於「減少或避免」不快樂,而非「增加」快樂。


與另一半發生爭執、衝突會不快樂,但只是解決爭執、避免衝突並不表示就會快樂;失業會不快樂,但找到新工作,有了穩定收入,也不代表就會快樂;生病容易導致不快樂,但即使病好了,也只是去除不快樂,同樣不代表就會快樂。


當然,這些絕非表示我們不該盡力去除不快樂,而是要抱持這個正確的認知,並且努力「增加」快樂,才不會陷入新的挫折。


●緬懷過去、冀望未來:人們總習慣從過去及未來尋找快樂,追憶過去的豐功偉業、甜蜜時光;抑或想像著將來若是如何如何,人生才會更美好,將快樂的希望都投注在自己(或者另一半、兒女)的將來。


問題不在於不能緬懷過去,而是如果一味陶醉在從前的快樂,就會很容易忽略當下的片刻,忽略周遭的人、事、物才是最真實存在的。問題不在於不該冀望未來,而是如果只將眼光、心思完全放在將來,就會很容易忘記,唯有確實過好「現在」的每一刻,才有可能構築快樂的未來。


因為過去不會再重來,未來也無法確定會如何,唯有當下才是我們可以「把握」的,也唯有當下才是我們可以「改變」的。


●追尋平凡的快樂:「享樂」不等於快樂,這是另一個亟需釐清的概念。


外在感官刺激對很多人而言,想當然耳是能帶來快樂的方式。然而,往往在狂歡、盡情宣洩之後,只剩下強烈的空虛感。特別是酒精、毒品這一類可快速帶來愉悅放鬆感的物質,在效果消退之後,更容易造成反差極大的低落與焦躁,甚至很容易逐漸失去作用,而不得不持續增加用量,以維持效果(此即為「上癮」的成因)。


其實,平穩而安定的感情狀態(不管是親情、友情、愛情),與大自然的親近、互動,或是接觸欣賞文學、藝術、音樂,雖然看似平凡無奇,反而才能帶來持續而深沈的快樂。


●快樂可以學習:其實快樂不只與個人先天特質有關,有越來越多實驗證明,它也是可以「學習」的。讓自己處在快樂的情緒中,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,才能「習慣成自然」,因而越來越容易進入快樂的狀態。


除了先前提到可以帶來快樂的活動外,更有許多研究發現,即使不經由外在誘因,光是從事運動、冥想、靜坐這些活動,只要持續有耐心的規則進行,都能帶來內在深層的喜悅。可惜大多數人即使開始學習,也很容易因為沒有立即效果就半途而廢。


其實即使外在環境不順遂,只要態度正確、方法恰當,快樂絕非遙不可及的夢想!(作者為台北市敦南心診所院長)




檢視我的拍賣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驚嘆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